为什么中国会“缺垃圾”?许多人不理解:开玩笑吧

为什么中国会“缺垃圾”?许多人不理解:开玩笑吧

举个例子,就拿废纸来说。

2020年左右,中国彻底禁止了“洋垃圾”进口,同时加大对国内回收的投入。

这本来是环保大旗一挥,好事一桩。可现实是,国内回收系统没完全打通。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在长三角一带,一些纸再生厂因为原料短缺,只能高价收废品,甚至暂停部分生产线。一位回收站的老板告诉我:“早些年废纸堆成山,现在倒好,居民分错了类,好纸当垃圾烧了,我们反而要‘找饭吃’。”这种现象不是孤例——塑料瓶、金属罐等常见回收物,也经常供不应求。中国再生资源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可回收物回收率虽上升了,但部分区域供应依旧不稳定,企业成本飙升了20%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暴露了垃圾分类的两面性。

在‬推动时,更多强调了“少填埋”,但回收后端没完全跟上。居民习惯改变需要时间:很多人分不清湿垃圾和干垃圾,就把本该回收的纸箱当普通垃圾丢掉。结果,垃圾总量没少(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3年中国城市垃圾量还略有增长),可回收物却“缩水”了。这就像一个大漏斗:上面分类没做到位,下面资源就短缺了。还有一个原因:电商太火,包裹满天飞,快递包装废品量猛增,可惜回收体系跟不上节奏,处理不了这么多好东西。

当然了,“缺垃圾”的背后不仅仅是管理问题,还反映出行业的转型痛。过去中国靠进口洋垃圾填补缺口,现在一禁了之,国内产业得自己撑腰。可回收技术、设备跟不上,小型回收点经营困难,利润薄如纸。我和几个从业者聊天,他们吐苦水:“分类是进步,但我们现在连稳定原料都保不住,再生品品质也受影响。这不是环保倒退是什么?”确实,再生资源短缺,会推高成本,最终影响消费者。比如,纸品涨价间接波及快递包装,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可能又转回用新料,反而偏离了循环经济目标。

这事该怎么破?

那就是‬——垃圾分类不能只靠硬性规定,还得软性推动。

加强全民教育,让回收变成习惯。技术上,搞点创新不坏——有些城市在试点AI智能垃圾桶,能自动识别垃圾类型,实时提醒居民。还有社区推“积分换购”活动,鼓励大家精准分类。我试过用这种小程序,扔对垃圾还能赚优惠券,挺有意思的。更重要的是,行业得整合资源,建起全国性回收网络。比如,和电商平台联手,设计可重复用包装,源头就减少废品量。

说到底,“缺垃圾”听起来滑稽,却揭示了废物管理的深层挑战:垃圾分类是必须走的环保之路,但转型期得有耐心和智慧。最终目标是垃圾变宝,资源回流。朋友们,这事关乎每个人,下回丢垃圾时多分一步,可能就帮了大忙。中国不缺垃圾总量,缺的是高效利用——这盘棋,我们一起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