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何为地方政府隐性债,为何进行“债务置换”?

一文读懂!何为地方政府隐性债,为何进行“债务置换”?

什么是隐性债,为何进行“债务置换”?

作者:曲哲涵

政府发债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支出等公共领域。发债目的在于调节经济,平衡财政收支,以及为特定项目筹集资金等。

我国对地方政府法定债务进行限额管理,并监测政府负债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等指标,使之不超出警戒线。

何为隐性债?就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之外,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对这类债务,由于政府或承诺偿还、或提供担保,形成了实际的债务负担。隐性债务“无序生长”,将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失控,进一步引发债务风险。

因此,近年来我国大力化解隐性债务,债务置换就是化债的主要措施之一。

“债务置换让债务信息更加透明。”杨志勇表示,地方债的产生有客观需要,此前不允许地方举债,在特殊条件下,形成了隐性债;隐性债不利于地方财政防范化解风险,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悖,需要化“隐债”为“明债”,同时让债务期限合理化、债务利率更加优化。

“债务置换的核心就是‘时间换空间,隐性债务显性化’,拉长债务周期、降低债务成本,实现债务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这本身就是一个风险下降的过程。同时,隐性债务显性化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并采取精准举措;债务的透明化有利于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更好、更科学地评估和判断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和财政空间,社会预期也会更加稳定。”罗志恒说,由于是置换,因此并不提高总体债务水平。

进行债务置换,为何要提高债务限额?为强化财政纪律约束并控制风险,我国《预算法》规定,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举债规模余额不能超过限额。因此,将“隐债”换成“明债”,需要提高原来已经明确的限额。同时,地方各级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所以这次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也是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后,才能实施。

“债务置换是中国财政部门的一项创新举措。”罗志恒介绍,2015年以来,至此次出台”一揽子“12万亿元化债方案前,我国已推进了四轮债务置换。

第一轮为2015-2018年,通过发行12.2万亿元债券置换非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此轮置换的债务之前已纳入政府债务管理,不属于隐性债务。

第二轮为2019年-2021年9月,主要是通过发行置换债券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开展建制县化债试点工作,此轮化债规模达到8186亿元。

第三轮为2021年10月-2022年6月,主要是推进北上广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北京、广东和上海分别发行3252、1135和655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合计发行规模达到5042亿元,推进隐性债务清零。

第四轮债务置换为2023年10月以来,落实中央“一揽子化债”,各地合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超1.7万亿元。此轮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主要向债务压力较大的省份倾斜,助力地方政府优化债务结构、降低付息成本,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流动性风险。

“ 历史上的四轮化债确实防范化解了地方债务风险的暴露,同时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罗志恒说。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原题:一文读懂何为“隐性债”“债务置换”,为何此次12万亿元大规模化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