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在地壳中的含量这么稀少,它却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金在自然界中多数呈游离状态,少量为碲化金(AuTe)。金矿床分原生脉金矿床和次生砂金矿床。脉矿中的金称山金,砂矿中的金称砂金。这些游离状态下的自然金,呈金黄色,光耀醒目,很容易被发现和识别,所以被采集和利用的时间就较早。
十二瓣金花饰
汉
青海省博物馆 藏
三环金耳饰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青海省博物馆 藏
古代首先采集的黄金是砂金,它藏于河流溪沟的水砂或冲积层的砂石之中,经水淘洗即可收集到。山金含藏在矿石中,现在又叫脉金,需要开采,也要会识别哪些是金矿石,因此这类山金的利用较砂金晚得多。汉代杨孚在《异物志》中提到:“云南出颗块金,在山石间采之。”唐人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谓:“常见人取金,掘地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犹麻豆,(其余)色如桑黄,咬时极软,即是真金。”《尚书·禹贡》里提到:“扬州……厥贡惟金三品。”汉代孔安国注:“三品,金银铜也。”表明夏禹时,黄金、白银已成贡品。《史记·平准书》中写道:“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司马迁认为夏虞时代,金银铜已作为钱币。无论是作为贡品,还是作为钱币,说明人们对金银的价值已有认识。特别是人们不仅认识到黄金具有色泽鲜艳、光灿殊美的外貌,还具有久埋不生衣、百淘不轻、从革不违的优异性能,从而视它为珍品,奉它为五金之长,世名重宝。
金贝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青海省博物馆 藏
桃形金挂饰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青海省博物馆 藏
在自然界中,与黄金相似的矿物主要有黄铁矿和黄铜矿。先民们一般采用魏伯阳所说的“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的高温氧化试验来区别它们。在猛火中(高温下),金不变色,而黄铁矿、黄铜矿则会熔融氧化。东汉末炼丹家狐刚子就撰写过一本《出金矿图录》,这是关于金矿地质和冶金学的专著。它收录了当时人们关于金矿及其冶炼的知识,指出可以应用晶体形态、颜色及高温条件来区别金矿与黄铁矿,并针对不同的金矿(砂金和山金)提出不同的冶炼工艺。该书首次记载了冶炼金或银的方法:将金或银矿粉与铅共炼,生成低熔点铅坨沉到炉底,再将铅坨取出放在风炉的灰坯中焙烧,铅被氧化成氧化铅,小部分被鼓风吹走,大部分会熔化而渗入灰中。于是黄金或白银留在灰坯上而得以提取。
利用焰色反应来鉴别真金与伪金,也是古代的方士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资料来源:《文物中的化学》
往/期/回/顾
青博小课堂丨关于弩,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四)
青博小课堂丨唐三彩是瓷器吗?(五)
青博小课堂丨为什么人类使用铜器要比铁器早?(六)
供稿:文物研究中心
编辑:信息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